黑翼大学随笔(二)

Normal
0

false
false
false

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


/* Style Definitions */
table.MsoNormalTable
{mso-style-name:”Table Normal”;
mso-tstyle-rowband-size:0;
mso-tstyle-colband-size:0;
mso-style-noshow:yes;
mso-style-parent:””;
mso-padding-alt:0cm 5.4pt 0cm 5.4pt;
mso-para-margin:0cm;
mso-para-margin-bottom:.0001pt;
mso-pagination:widow-orphan;
font-size:10.0pt;
font-family:”Times New Roman”;
mso-fareast-font-family:”Times New Roman”;
mso-ansi-language:#0400;
mso-fareast-language:#0400;
mso-bidi-language:#0400;}

不谈警卫这气人的“东西”,再谈谈这里的制度与学习环境。60分在小考和作业,40分在于年终考试。乍看之下,这摆脱了中学对唯一考试的依赖。然而,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什么状况。分数主义的存在,始终让学习成为一个机械化的事情。大部分讲师都会以分数来作为前提,指示你、软逼硬胁你要考好,要为分数而努力。

 

在这间大学的概念里,分数很大部分决定一个人的行,或不行。拿自己所修读的中文系来说,当中有很多科是无法单靠理论和“纸上谈兵”来掌握的。学习,并不只是靠书面和考试来掌握。它需要多面化、自由化来提升一个人对其的掌握。我以为,在大学里不再是单方面吸收讲师所给与的知识。我们还必须自己去研读、研究,并尝试把所得到的知识,以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出来。

 

这学期所学习的现代文学里,知道了五四运动的目的在于文学革新。从中,我看到了当代文学家为创新、革新的路上做出了巨大的改革,并在历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面。当然,我没有自命不凡到自以为有那革命的潜能。但,在这间大学里,有不少抹杀学生“尝试与创新”的制度存在。举个例子,在现代文学个人作业“论述现代两位文学家在散文方面的成就,并对其一篇作品做出赏析”,我选了冰心奶奶和张爱玲。由于时间上加个人的喜好问题,我读了很多冰心奶奶的资料,并自己写下了《寄小读者:通讯2》的赏析。而张爱玲的《爱》我则用了一般大学生的手法,copy ,edit and paste.最终,《寄小读者:通讯2》得到的评语是“分析不足,有待加强”。而《爱》则没有评语。

 

我并非不满,也绝非对自己的自我评价高,而是出于疑问到底该怎样去分析或评析一篇文学作品呢。我提出了疑问,结果讲师的回答虽然道出了我的不足,却也显示了狭窄的一面。“你的分析应该从艺术特色方面下手,并于作品联系起来”,这我很赞成。“我个人认为作品分析就是应该这样做,我只接受这样的作品分析。”,我听了不以为然。同一学期里,我们也有上“写作技巧”这门科。而在书评(分析性文类)中,有说明分析一个作品,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分析。从艺术特色下手,从风格下手,从内容下手。而我,则是以内容方面下手来分析。如果根据自己的喜好,而加以否定别人的方式是一种对的行为,那鲁迅当初就大错特错了。而五四本身也是个错,陈独秀和胡适的改革刍议也是错的。

 

我,看不到学习的自由定义在哪里。我只看到机械式的教学制度。教育出一群没有“自我学习灵魂”的新生代。没有研究精神,没有“自古成功在尝试”的精神。有的,自由不断的模仿或“抄袭”,那教育上又如何有突破呢?学术上又怎能走出不一样的路呢?

 

“大学这 一代人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,从小就以“考大学,特别是名牌”作为自己人生的全部目的;现在如愿以偿,进入了大学,在最初的兴奋过去以后,就突然 失去了目标与方向。这背后其实是一个信仰的缺失的问题。(全场活跃)这个问题,不仅你们这一代有,我们也有,“上帝死了”,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。我们这一 代曾经以“革命”为自己的信仰,现在我们却发现“革命”有许多问题,需要反思、反省,也就有一种失落感。不过,我们年纪已经老了,可以按原先的惯性生活; 而诸位不行,一切都还没有开始,不能这样胡胡涂涂地过下去,于是,就有了许多苦闷与烦恼。我读过一位大学生的自述:“岁月让我们变得对一切麻木,变得对一 切冷漠,变得对一切无所谓,失去了许多作为人的最纯洁的感动”,“我现在对自己的将来却毫无所知,而且不愿意去知道。就这样,让我们年轻的生命消逝在每天 每时的平庸里,整天就这样飘来飘去,没有方向,漫无目标——”。或许这里说得有些夸张,但没有信仰,没有目标,什么都不在意,都无所谓,这确实是 个大问题,生活中没有了依赖,人就失去了主心骨,脊梁也就挺不起来了。”

(摘自:北大钱理群教授的《寻找北大》中《承担、独立、自由、创造》)

 

            同样地,我们远在大马的,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教育制度下,并成为“没有信仰,没有目标,什么都不在意,都无所谓”的新一代呢?希望,真的希望各位的“大学目标”并非只是为分数、为“钱途”而做出努力。否则,学习还有意义吗?而黑翼大学中文教育系的朋友们,大部分未来都将成为一名老师,教育孩子。这机械化的制度,就让我们断绝它吧!别成为一名教匠而教书,我们需要的是教育

“别成为一名教匠而教书,我们需要的是教育”

2009年4月24日

黑翼    随笔

About 黑翼

随心地写、畅快地写。众多随写中,偶有精品,亦满足也。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黑翼小品集/黑翼大学随笔 and tagged 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

8 Responses to 黑翼大学随笔(二)

  1. 青苹果 says:

    你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件好事……但在这现实的社会里,加上我们的教育制度,我们必须接受,什么什么“读书不是为了考试”这句话真的很可笑也很讽刺。而且说老实的,有多少人能真正在生活上运用所学到的知识?。。。还不是考完试后就从脑袋删除,对不?呵呵~
    无论如何,但愿以后你会是一个成功的华文老师。

    • 黑翼 says:

      但是从以前的人所学习的态度上来看,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。
      成功的学者、科学家,不约而同都有一种对自己学习的态度,
      那就是“好玩”。对自己的学术觉得好玩,那才会产生学术的进步。

      (引用了钱理群教授的《承担,独立,自由,创造》里的“好玩儿”)

  2. ykching says:

    ^^這篇看了令人省思~~
    哈哈哈 可是 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就如此
    分數至上

    近來教育局宣布 小1開始
    考試只占了大概30分
    其它70分來自平常的表現與活動
    哈哈哈 是個好改變吧

    希望看到效果

    • 黑翼 says:

      分数只是一个方式,教育的风气与制度才是祸首。
      如果风气依旧如此,学习风气依旧分数至上。
      那30%或100%有何差别?

  3. 苏菲亚 says:

    看见了你对现实的妥协背后那隐藏着的坚持。。。
    很好呀,不随波逐流。

    来给你打气,要加油呀!

    • 黑翼 says:

      黑翼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到怎样和如何,
      只是不希望学习的风气变得“没有灵魂”和“金钱目标”至上而已

  4. 这可是黑翼“写作基础”试卷选答题第二题的部分内容?
    呵呵!

    • 黑翼 says:

      不是呢,老师。考试的黑翼写的是别的内容。而且写得很糟。
      没有那种写的心情去写,只是为了考试而写。真的很糟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