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April 2011

余秋雨散文中的中国情怀

为了准备开始的其中一个觉得可能会出的题目,我准备了余秋雨散文中的中国情怀。结果考试出余光中诗中的中国情怀,顿时吐血三升,昏迷过去。呵呵。就在此分享下我之前分析的余秋雨的中国情怀吧~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 余秋雨的中国情怀余英石:它存在于每一个受过中国文化熏陶的人的身上。 但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却有不同的表现。他也这么说,情怀是属于整体感受方面的事。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。因此,为了可以具体分析余秋雨的散文,我认为他中国情怀在散文上的体现,具备了一下的特点:o    中国历史文化通过真实与虚拟的情景再现。o    文中拥有中文语言的美。o    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。 《道士塔》中国历史文化通过真实与虚拟的情景再现:1)“莫高窟大门外,有一条河,过河有一溜空地,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。”《道士塔》的第一段的开始,就描绘了莫高窟的当地景色。一环扣一环的景色描写,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莫高窟在眼前浮现,仿佛看到那“破落的塔群”。《道士塔》第一段的描写,正是余秋雨把中国文化遗产上最重要也最悲剧的莫高窟,以文字再现了敦煌的当地特色,和当初莫高窟那荒凉的情景。 2)文中拥有中文语言的美:“但是,他太卑微,太渺小,太愚昧…”这样的反复修辞用法,突现了中文语言的美。这样的一个反复修辞,加上负面的描写“卑微、渺小、愚昧”衬托出了王道士的渺小。余秋雨这样渺小化王道士,也反衬出莫高窟的重要性。一个微不足道的道士,却以超廉价变卖了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。余秋雨透过这样的对比,写出了属于那时代的悲剧,和中国人直到今日已久存在的惋惜与悲痛。 3)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。余秋雨在《道士塔》中表达出他对文化遗产的那份使命感。他希望能够出现在那个年代那个时候,那样他就可以去拦下车队,阻止文化遗产被“盗走”。但他却对当时的中国官员感到失望,也许遗产留下来,会被官员们糟蹋,甚至招来毁灭。  所以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,即希望当年的遗产没有被“盗走”,却害怕遗产留下来会被毁灭。这样的心态,正是说明了身为中国人,他对中国文化遗产的那一份使命感。 《都江堰》1)中国历史文化通过真实与虚拟的情景再现: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李冰这位人物的故事,道出了都江堰的由来。余秋雨极为欣赏李冰,他通过描绘李冰的故事,仿佛重现了当时四川当时面对的干旱困境。在李冰的英明领导下,四川拥有了都江堰这即美丽又实用的水利江河。第三段的内容,让读者走进了时光隧道,看到了都江堰的建造,又跨时代看到了都江堰一直以来对四川的灌溉。 2)文中拥有中文语言的美:文中的第一段,余秋雨拿长城和都江堰作了对比。这样的一个反复对比方式,衬托出都江堰的美与好。“如果说,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,那么,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。”。这样的“时”与“空”的对比,让读者更能体会都江堰的美好。整个第一段的句子对比、内容对比、再到时空对比,显示出属于中文语言的美感。 3)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。余秋雨其实对于这些文化建筑都有很强的荣誉感。这篇文章虽然说拿“都江堰”来把“长城”给比下去。但“长城”作为“世界文化遗产之一”,其价值是不容置疑的。换个角度来看待这篇文章,其实最主要的是余秋雨透过“长城”把“都江堰”的价值给抬高。虽然说这样的写法有点主观的特色,但读者读到《都江堰》时,会发现到中国的另一个文化遗产的价值。我们可以这样认为,余秋雨的使命感让他有责任把“都江堰”这个遗产介绍给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人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 由于这是为考题所准备的分析,所以没有列明参考文献、总结等。所以,在阅读时,就不要太考究了。就权当看一篇文章吧~ 2011年4月27日黑翼战死在《现当代文学》考场上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-US ZH-CN X-NONE /* Style Definitions */ table.MsoNormalTable {mso-style-name:”Table Normal”; mso-tstyle-rowband-size:0; mso-tstyle-colband-size:0; mso-style-noshow:yes; mso-style-priority:99; mso-style-qformat:yes; … Continue reading

Posted in 翼特凡馆之谈 | Tagged | Comments Off on 余秋雨散文中的中国情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