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Recent Posts
Recent Comments
Archives
- August 2014
- April 2014
- February 2014
- January 2014
- September 2013
- July 2013
- April 2013
- August 2012
- June 2012
- April 2012
- March 2012
- February 2012
- January 2012
- November 2011
- October 2011
- August 2011
- July 2011
- April 2011
- January 2011
- November 2010
- October 2010
- September 2010
- August 2010
- July 2010
- May 2010
- April 2010
- March 2010
- January 2010
- December 2009
- November 2009
- October 2009
- September 2009
- August 2009
- July 2009
- June 2009
- May 2009
- April 2009
- March 2009
- February 2009
- January 2009
- December 2008
- November 2008
- October 2008
- September 2008
- August 2008
Categories
Meta
Author Archives: 黑翼
追求
如果说,我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,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:空手道,排球,足球。 如果说,我现在会的运动是什么,我只能说:跆拳道,篮球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我喜欢空手道莫名地喜欢。但是来到了大学,来到这个小地方我没有办法继续学。只能让它停留在过去。 在大学我学了跆拳道。没错,我得到了很多东西。但,我始终,放不下心中那空手道的梦。 23岁了,当初一起学空手道的兄弟,如今已经黑带了。当然,段带不是我看重的。我羡慕他的是,他把他的梦想继续地贯彻下去。他在大学依旧可以继续他的空手道。 23岁了,当初打排球的队友,如今也在大学当上了主力。完成了当初我们一起说好的目标。而我,开始了我从不曾接触的篮球。我学到了很多,也失去了不少。我羡慕他,依旧打着他最爱的排球,克服身高的问题。 23岁了,我还能追求空手道吗?我不知道Masum, Makaf, Sukma,都离我越来越远。我不知道我还来不来得及但我想,追求空手道比赛外另一个方式的武道。 我能吗?我不知道我没有时间再挥霍,当我完成跆拳道黑段后,我将专心专心追求空手道的武道,与精神。 Yes, I must Believe, and Do my Very Best. 黑翼追求武道
余秋雨散文中的中国情怀
为了准备开始的其中一个觉得可能会出的题目,我准备了余秋雨散文中的中国情怀。结果考试出余光中诗中的中国情怀,顿时吐血三升,昏迷过去。呵呵。就在此分享下我之前分析的余秋雨的中国情怀吧~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 余秋雨的中国情怀余英石:它存在于每一个受过中国文化熏陶的人的身上。 但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却有不同的表现。他也这么说,情怀是属于整体感受方面的事。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。因此,为了可以具体分析余秋雨的散文,我认为他中国情怀在散文上的体现,具备了一下的特点:o 中国历史文化通过真实与虚拟的情景再现。o 文中拥有中文语言的美。o 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。 《道士塔》中国历史文化通过真实与虚拟的情景再现:1)“莫高窟大门外,有一条河,过河有一溜空地,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。”《道士塔》的第一段的开始,就描绘了莫高窟的当地景色。一环扣一环的景色描写,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莫高窟在眼前浮现,仿佛看到那“破落的塔群”。《道士塔》第一段的描写,正是余秋雨把中国文化遗产上最重要也最悲剧的莫高窟,以文字再现了敦煌的当地特色,和当初莫高窟那荒凉的情景。 2)文中拥有中文语言的美:“但是,他太卑微,太渺小,太愚昧…”这样的反复修辞用法,突现了中文语言的美。这样的一个反复修辞,加上负面的描写“卑微、渺小、愚昧”衬托出了王道士的渺小。余秋雨这样渺小化王道士,也反衬出莫高窟的重要性。一个微不足道的道士,却以超廉价变卖了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。余秋雨透过这样的对比,写出了属于那时代的悲剧,和中国人直到今日已久存在的惋惜与悲痛。 3)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。余秋雨在《道士塔》中表达出他对文化遗产的那份使命感。他希望能够出现在那个年代那个时候,那样他就可以去拦下车队,阻止文化遗产被“盗走”。但他却对当时的中国官员感到失望,也许遗产留下来,会被官员们糟蹋,甚至招来毁灭。 所以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,即希望当年的遗产没有被“盗走”,却害怕遗产留下来会被毁灭。这样的心态,正是说明了身为中国人,他对中国文化遗产的那一份使命感。 《都江堰》1)中国历史文化通过真实与虚拟的情景再现: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李冰这位人物的故事,道出了都江堰的由来。余秋雨极为欣赏李冰,他通过描绘李冰的故事,仿佛重现了当时四川当时面对的干旱困境。在李冰的英明领导下,四川拥有了都江堰这即美丽又实用的水利江河。第三段的内容,让读者走进了时光隧道,看到了都江堰的建造,又跨时代看到了都江堰一直以来对四川的灌溉。 2)文中拥有中文语言的美:文中的第一段,余秋雨拿长城和都江堰作了对比。这样的一个反复对比方式,衬托出都江堰的美与好。“如果说,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,那么,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。”。这样的“时”与“空”的对比,让读者更能体会都江堰的美好。整个第一段的句子对比、内容对比、再到时空对比,显示出属于中文语言的美感。 3)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。余秋雨其实对于这些文化建筑都有很强的荣誉感。这篇文章虽然说拿“都江堰”来把“长城”给比下去。但“长城”作为“世界文化遗产之一”,其价值是不容置疑的。换个角度来看待这篇文章,其实最主要的是余秋雨透过“长城”把“都江堰”的价值给抬高。虽然说这样的写法有点主观的特色,但读者读到《都江堰》时,会发现到中国的另一个文化遗产的价值。我们可以这样认为,余秋雨的使命感让他有责任把“都江堰”这个遗产介绍给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人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 由于这是为考题所准备的分析,所以没有列明参考文献、总结等。所以,在阅读时,就不要太考究了。就权当看一篇文章吧~ 2011年4月27日黑翼战死在《现当代文学》考场上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-US ZH-CN X-NONE /* Style Definitions */ table.MsoNormalTable {mso-style-name:”Table Normal”; mso-tstyle-rowband-size:0; mso-tstyle-colband-size:0; mso-style-noshow:yes; mso-style-priority:99; mso-style-qformat:yes; … Continue reading
问卷里的“数字游戏”
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-US ZH-CN X-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/* Style Definitions */ table.MsoNormalTable {mso-style-name:”Table Normal”; mso-tstyle-rowband-size:0; mso-tstyle-colband-size:0; mso-style-noshow:yes; mso-style-priority:99; mso-style-qformat:yes; mso-style-parent:””; mso-padding-alt:0cm 5.4pt 0cm 5.4pt; mso-para-margin-top:0cm; mso-para-margin-right:0cm; mso-para-margin-bottom:10.0pt; mso-para-margin-left:0cm; line-height:115%; mso-pagination:widow-orphan; font-size:11.0pt; font-family:”Calibri”,”sans-serif”; mso-ascii-font-family:Calibri; mso-ascii-theme-font:minor-latin; mso-hansi-font-family:Calibri; mso-hansi-theme-font:minor-latin;} … Continue reading
恐惧
恐惧相信每个人都曾有恐惧感,对不同的事物恐惧,对不同的人物恐惧,或,对人生感到恐惧。 想谈一下,我在Martial Art上所遇到的恐惧。上个月在Titiwangsa举办的ITF跆拳道比赛,我有份参与,参与了所有能参与的项目。 大体上,项目分两个类型,套拳和组手。撇开套拳不说,相信没有人会对这样的项目产生恐惧。猜到了?对,我对组手有恐惧感。 我想,我对组手的恐惧感,是来自于第三学期时跆拳道考试发生的事件。那一次的组手考试,我被对手踢中了下体。没错,被狠狠踢中了下体。我无法用任何词语来形容那样的痛楚。但重点是,它在我心中留下了阴影。 这个阴影,一直伴随着我。跆拳道的教练要我们参与所有项目,我没有拒绝,但我一直考虑要不要放弃。这样的恐惧与压力在训练期间都压迫着我,让我辛苦,甚至想逃避。 比赛前,我很想找阿卫教练谈这件事,但由于不好意思,我没有打扰他。我相信我找他谈后,我一定会有所感悟。很可惜我没有那样做。 比赛分两天,第二天才是组手的项目。第二天的那个早上,我本来想向教练说我放弃。但在开口之前,教练说我不能放弃。 因此,最终我带着那份恐惧上了赛场。那一场比赛的开始,我由于恐惧和视力的关系,被对方压着来打,直到我被对手推出界而暂停。 暂停的那短短几秒,我想了很多。我告诉自己,我不能这样逃避下去。我告诉自己,我不能让跆拳道教练失望。我也告诉自己,我不能丢了阿卫教练的脸,他的弟子去到别边被人欺负。终于,我不再害怕了。我开始反击,开始进攻,豁出一切地去打这一场比赛。 最终,我因为一开始的大比分劣势而输了。但是,我战胜了我的恐惧。我知道,我能够继续Sparring了。Sparring不会是我的噩梦了。不过可惜的是由于背后被踢伤,所以我无法参与后来的team sparring,成为了Reserve。但我相信,我还有机会去Sparring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我们人生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、挫折与挑战,而这些东西会让我们产生恐惧感。在很多时候,由于害怕,我们会去逃避。 然而,我们其实都还有一条路可以选择,那就是战胜恐惧,战胜自己。 当有一天,你对你的人生产生恐惧时,别轻易地去结束你的生命。换一个角度来,你绝可以战胜恐惧。 当有一天,你对某件事物产生恐惧时,别想要以逃避的方式来解决,勇敢地面对它,你将永远不再怕它。 共勉之。 2011年1月10日黑翼 写
Posted in Uncategorized
Comments Off on 恐惧
Do your Very Very Best
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-US ZH-CN X-NONE /* Style Definitions */ table.MsoNormalTable {mso-style-name:”Table Normal”; mso-tstyle-rowband-size:0; mso-tstyle-colband-size:0; mso-style-noshow:yes; mso-style-priority:99; mso-style-qformat:yes; mso-style-parent:””; mso-padding-alt:0cm 5.4pt 0cm 5.4pt; mso-para-margin-top:0cm; mso-para-margin-right:0cm; mso-para-margin-bottom:10.0pt; mso-para-margin-left:0cm; line-height:115%; mso-pagination:widow-orphan; font-size:11.0pt; font-family:”Calibri”,”sans-serif”; mso-ascii-font-family:Calibri; mso-ascii-theme-font:minor-latin; mso-hansi-font-family:Calibri; mso-hansi-theme-font:minor-latin;} 亚运会掀开了序幕,项目也一项项地进行。翻开报纸,我关心的不是羽球项目,而是大马空手道林育卫先生。林育卫国手也是我的教练,有幸在其下学习了三年多的空手道,获益良多。据说,这次的亚运赛将是他个人的最后一场赛事,因此也特别关注这次的亚运赛。 … Continue reading
角度看事情
今天的“1021”分數事件,很悲哀的看到了可悲現象。 今天的老师与同学,到底是以一个怎么样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呢? 在这节课之前,我们才刚刚听过了陈美萍老师的讲座,分析一件事情要以这个现象老看待,个人的因素,实在难以服人。 对,今天的分数是纷乱的,身为同学的我们除了“讨分数”之外,还能做些什么呢? 我想表达的是,老师给什么分数,给再低的分数,我们也应该接受,并反思自己的错误。反思之于,我们该质疑的是老师的批改方式。 第一点,老师没有明确说明各个类别的分数,也就是说老师对于不同的组别,以不同的分数比例来批改。至于例子,今天在场的同学相信都知道。 但是,我们做了什么?讨分数?为何别组那么高,我们那么低?看到的只是这个角度? 为何不想想比例的问题?假设Part A 满15分,Part B满5分,那为何有组别Part A超过15?这就是批改的比例出现了问题。 身为学生,我们应该搞清楚这个比例的问题,而不是一昧的讨分。因为分数是个人的。而批改的比例与制度,将影响我们、学弟学妹,讲师的名誉,学生的不服等更加庞大的问题。 身为讲师的您,是不是应该在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和错误后,把所有的作业回收,并要求学生有条理地提出质疑与问题。讲师在听取学生所发生的问题后,有系统地整理起来,然后回去好好地思考,并重新整理与批改有关作业。 我们理解讲师忙,ISO的期限也压迫人。但讲师再忙,也该有自觉地实行好属于自己的责任。在教导一批未来的老师的时候,身为老师的老师更应该做好“如何处理班”的能力,给未来的老师一个EQ高与机智的榜样。 否则,未来的这批老师们,也将继续以这样的一种制度去荼毒未来的学生,罪孽,不深重吗?良心,有何在呢? “我愤怒的不是因为分数的多寡,而是您处理的方式太不妥当了!” *我并非指责所有班上的人,只是心痛一小部分没有以更广的角度来看待,也心痛讲师没有更好地显示出他“十多二十年的教学经验”。*希望同学们以后以此借鉴,不要当一个这样的老师。否则,我们的学生会看不起我们。*加油!分数不是一切,制度才影响长久。 2010年10月21日黑翼写
部落与窝
近期的蚂蚁大地震,其实黑翼一点都没有察觉到什么征兆。 直到老大“呕心沥血”写出了那篇公告,黑翼才知道发生了那么严重的事。近期,也陆陆续续看到蚂蚁或老蚂蚁们写下了感想,看着那一个个文字拼出来的感想,黑翼不仅感慨良多啊~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 黑翼不管事情的根源如何,也不去理会纷争的起源。需知道,加入一个团体,必然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。如何地去处理这样的事情,必须依靠大家心里对自己在蚂蚁的定位。当然,冷静与谅解、迁就和宽舒,也是让纷争停止下来的必须品。 我,黑翼,一个在蚂蚁村不活跃,这一年多来少串门子,更少在论坛留下足迹。感觉上我是一个对蚂蚁村不怎么重视的蚂蚁。然而,事实是我非常重视蚂蚁。因为,我在蚂蚁村里有个窝。一个意义上远超于“部落”的“窝”。 我们随时可以开一个部落在blogspot,space,wordpress等等,但在蚂蚁村里的却是一个“窝”。 “新生营渡过了一个甚至两个月,到了推荐期,顺利渡过推荐期,终于可以得到窝。”经历这样的一个经验,难道大家都没有一个“觉悟”吗?觉悟自己加入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家庭,觉悟自己将来必须对自己的“窝”负责人觉悟自己不能任性不更新不打理不理睬不理会,为什么呢?因为这里是蚂蚁部落村。知道老大为何强调“村”这个字吗?(其实我不知道)我认为,这个“村”字代表大家的窝同住在这社区,这个“村”字代表凝聚了蚂蚁们的力量,这个“村”字代表了蚂蚁们要互相谅解和体谅这个“村”字代表了,我们有责任去遵守规则和体制。这个“村”字也代表了,当初的长老们/现在的管理员有责任带领蚂蚁们为蚂蚁村去规划,这个“村”字也代表了,蚂蚁就只此一家,外面没有别的部落社区像蚂蚁了。 我想,如果没有一种觉悟,那离开的确是最好的选择。蚂蚁村三年的历史走来,有人加入,也有人离去,我们可说“孩子大了,总要离开”也可说“这村子风气不适合我,我离开了”但离去的前蚂蚁们,我想你们都不会否定蚂蚁村,在你的“写博历史”里,占据了不能磨灭的一部分。也因为你是前蚂蚁,所以才有现在的你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纷争容易,建设难。离开容易,创建难。我无法完全体会老大的心情,但我想,如果说最难说、最难熬、最委屈、最辛苦的必然是一手创建蚂蚁村的老大和前蚂蚁们。 我们当蚂蚁的,随时可以离开,但你们别忽略了,当村长的老大,却不能离开。要处理一个社区不容易,所以想对所有把自己当成真正蚂蚁的村民们说句“别太任性了,这村,我们也有责任的” *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明白我这篇纷乱的文章*因为我的心情就如我的文字般纷乱*但我对蚂蚁的那份心,我很清楚,你呢? 2010年10月5日黑翼 写给所有前/现蚂蚁
一口热茶
风寒寒嘌呤 雨淅淅悠游 我狂妄仿那古人 放下一块枯黑的熟茶之叶 干巴巴的茶叶 在热水里慢慢漂浮 渐渐释放出迷人的古铜色 轻轻地喝一口 心灵仿佛来到了竹林深处 抛却那纠缠不清的乌云凡水 2010年9月27日黑翼 写
停下来,想想
迷茫了四个星期多,终于,我病了,翘课了。 班上的同学陆续在部落中写出四个星期的上课感想。这些感想更刺激了我对我自己现状的不满。 这不满,让手头上还欠两份稿件必须上交的我,在这里敲打着迷茫的文字。 第四个学期,我上了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个时期。学术的冲击,让我发现了我人生的目标。或许有些夸张,但至少,我在大学有了自己前进的方向。古典文学,写作与采访 2,翻译学2,甚至原本惧怕闷透的词汇学和修辞学,我都发觉到其中的乐趣。当然,这方面我很感激老师(对,我尊他们为老师而非讲师),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学术 ,什么是大学,该用怎么样的态度去面对,也冲击了我对知识的渴望。 来到了第五学期,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涉及了教学法,华文教学法,课程设计,句型学(我不明白为何会变成“句型教学法”那样的内容)EDU(也是教学法),庆幸的还有新闻学(编辑与评论)。我承认我一开始认为这不是一个我喜欢的学期,因为少了文学。而且大部分是教学法。但毕竟这是一所教育大学,所以我怎么都必须去接受它。我也以期待的心情去看待这学期的课。结果,四个星期了,我除了知道有很多assignment,我没有其他的感觉。我必须坦白直接地说:我不认为其中一些讲师(对,他们对我而言是讲师)的上课和方式,满足得了我想当大学生的心愿。我知道我还不能夸口说我是一个大学生,但至少我知道我不想再继续当一个《幼稚园大学》(龙应台)的大学生。你除了照着书面上的书来讲,还有不断说多么美好的教学法之外,你自己又表现出了多少?你说:当学生对一个老师的课没有兴趣时,那个老师就该检讨,那你自己呢? 幸运的是,至少还有两个主科的老师,让我对学习还有热诚。编辑与评论,是我这学期还可以接触整个”社会”的一科。忙透的我,原本计划在这学期额外阅读补充文学与课外知识的我,根本没有心,没有渴望,没有时间去阅读书籍。唯一阅读的乐趣,就是刘老师要求我们读的评论书,这也是我四个星期来唯一阅读的书。也感谢另一位老师,带我进入了课程的世界里,探讨与分析了课程的大纲。原来,教学真的可以做到不为考试;原来,教学要达成目标并非不够时间的;原来,华语课是可以那么有乐趣的;原来,华语课的课程目标,是涉及我们生活的部分,并一生受用的。 在大学里,想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,原来,不是那么容易。我们这批被制度下塑造的产品,要给讲师批评我们的差,我们的被动却忘了,我们是制度下的牺牲品。而且,在这间这样封闭、保守、顽固的环境里,要突破自己,还真的很难。 我停下脚步,回头想想这四个星期,我真的迷茫了。 2010年8月10日黑翼 写